时老师分析扩大内需:从政策高频词到经济破局关键
在近年政策文件中,“扩大内需”“拉动内需”始终是高频词汇,且未来仍将持续高频率出现。分析此类问题不能停留于表面,必须追根溯源——尤其是对“常见却重要”的议题,更需要穿透现象看本质。正如我在2024年10月18日专题《财政逆发力》中所做的,将财政刺激问题彻底讲透后,再遇同类问题便可直击核心。今天讨论“扩大内需”,也将延续这一风格:从现实困境切入,推演至2025年的政策布局。
一、2025年财政首要任务:为何是“扩大内需”?
2024年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,已明确部署2025年财政工作重点,其中“支持扩大国内需求”被列为六项重点工作之首。表面看,选择扩大内需作为刺激经济的关键抓手,逻辑很简单:外部需求受阻后,原本用于出口的产能需要国内消化。
当前全球贸易环境变化下,货币宽松政策未如预期引发通胀,根源正在于此——货币持续放水,但大量原本面向出口的产能转向国内市场,导致国内供给充足,消费需求跟不上供给增速,通胀因此被“暂时压制”,形成放水与通胀的时间差与脱钩现象。
二、外部需求收缩:以光伏行业为例的“堵死”困境
这种“产能转内需”的压力有多大?以光伏行业为典型例证:近年来,欧美等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限制层层加码,甚至波及我们曾试图绕道的第三国(如柬埔寨、马来西亚),对这些地区也加征高额关税。如今出口只剩一条路——大幅降价,但问题在于:光伏行业早已击穿成本线,根本没有进一步降价的空间。最终结果是,欧美通过关税与市场壁垒,几乎彻底堵死了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通道。
三、内需消化压力:产能与需求的残酷对比
那么,这些出口受阻的产能要转向哪里?答案是国内市场。但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是否足够?
• 2023年数据: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超450千兆瓦,而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不到220千兆瓦(不到产量一半);
• 2024年前11个月数据: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618.55千兆瓦,但同期光伏累计新增装机仅206.3千兆瓦(仅为产量的1/3左右)。
脱钩背景下,原本依赖全球市场消化的产能,如今需全部转向国内,压力可想而知。
四、行业困境:产能过剩与业绩亏损的连锁反应
更严峻的是,产能过剩的恶果已显现。尽管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、出台文件讨论“产能过剩”“过度内卷”问题,但从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看,光伏全产业链仍深陷亏损:
• 上游(硅料、硅片)、中游(电池)、下游(组件)全环节亏损,且产能规模越大亏损越严重;
• 据万得数据统计,2024年前三季度光伏全产业链上市公司合计亏损186亿元,其中主产业链上市公司亏损达244亿元,同比由微盈转巨亏,降幅高达129%。
企业亏损直接冲击就业——网传某光伏设备厂已计划裁员上千人,一线从业者的生存压力可见一斑。
结语:内循环非万能,需系统性破局
当前的问题并非简单依靠“内循环”就能解决。将全球市场原本消化的产能全部压向国内市场,本身就是巨大挑战。2025年将“扩大内需”列为财政首要任务,正是直面这一核心矛盾的体现——但真正的破局,可能需要更系统的政策组合拳(如需求端刺激、产能结构优化等),这将是未来观察经济政策走向的关键线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