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动式消费:货币超发下的短期刺激与长期隐患
所谓“拉动式消费”,是指通过超发货币的方式刺激消费。对有关部门而言,这种政策可在中美经济摩擦时通过货币贬值应对压力,从而促进出口;另一方面,也能在短期内激发居民消费意愿。本质上,这是一种通过制造货币恐慌性贬值,迫使人们加快消费的手段。
回顾历史,货币贬值极易引发抢购潮。例如上世纪80年代,我国因货币超发引发严重恐慌情绪,进而形成全国性抢购风潮,并推高通货膨胀。
数据显示,1987年货币供应量M0同比增速从19.4%猛增至1988年的46.7%,导致1988年CPI暴涨至18.8%。高通胀迅速引发民众恐慌,出现疯狂抢购和囤货行为——不仅日用品被扫空,电视机、电冰箱、自行车等大件商品也遭抢购,有的家庭甚至一次性购买十几辆自行车。这种抢购行为确实快速消化了库存,但给经济埋下巨大隐患:80年代末期腐败盛行、农业生产停滞、整体经济低迷,后果严重。
然而,当前若大肆超发货币,情况将比上世纪更加严峻。80年代抢购潮后,我国借助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,实现经济飞速增长,居民收入快速回升——如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.4%。高增长较快修复了居民消耗的财富。
但如今经济环境已截然不同:经济增长放缓、就业机会减少、居民收入增长乏力。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实际增长4.8%,较本世纪初大幅下滑。若此时通过超发货币消耗居民财富,很可能导致消费能力一蹶不振,形成庞大的“赤贫群体”,给社会稳定带来风险。事实上,2024年已发生超过20起恶性伤人案件,包括多起无差别袭击事件,未来此类事件可能进一步增加。
从投资角度看,超发货币短期内或可刺激消费板块出现快速上涨行情,但这种行情属于“杀鸡取卵”式——在“鸡的惨叫声中迅速展开,又在惨叫声中快速结束”。投资者在初期或可参与,但需严格控制风险,及时止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