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
在我国,社会普遍对女性年龄较为敏感,女孩子一旦过了 30 岁,就容易被贴上 “大龄女青年” 的标签;但在西方国家,女性即便到了 40 岁、50 岁,依旧很受青睐,追求的人不在少数。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,西方社会更认可这个年龄段女性的成熟魅力,认为经历沉淀后的女性更具吸引力。
再看择偶偏好,中国男性找对象时,大多倾向于选择年龄更小的女性。也正因如此,一些在国内按传统审美来看长相普通、年龄偏大的女性,到了国外后却能很快结婚,且伴侣往往十分优秀,这正是中西方婚恋观念差异带来的直接结果。
除了观念因素,教育政策也对结婚率产生了重要影响。当前我国执行的大学生、研究生乃至博士生扩招政策,在短期虽能缓解青年失业问题,但长期来看,却在不断拉低结婚率。随着读研、读博的人数持续增加,学业竞争愈发激烈,年轻人即便有谈恋爱的想法,也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经营感情,最终导致初婚年龄不断推迟,进而对出生率产生负面影响。
与父母一代受传统 “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” 思想影响不同,现在的年轻人自我意识普遍更强。以女性为例,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,很多人对传统家庭中不平等的男女相处模式感到厌倦,甚至有部分极端者产生了厌男情绪。而男性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,不少人认为一旦进入婚姻,自己就会沦为 “挣钱机器”。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,如今都更倾向于 “讨好自己”,直白地说,就是更愿意把钱花在自己身上,而不再强调对家庭的奉献。
这些问题层层交织,使得中国当前面临的低结婚率困境,远非相关部门修改几个结婚登记流程就能解决,未来结婚率持续下滑的趋势已难以逆转。而结婚率与出生率呈正相关,结婚人数减少,直接导致中国人口增长情况进一步恶化,更关键的是,即便现在结婚的年轻人,也未必愿意生孩子。
过去中国人愿意生孩子,核心想法是 “养儿防老”。在农业社会,人们能依靠的只有家人,但随着经济发展到如今的阶段,人们逐渐发现,只要有足够的钱,医疗陪护、生活修缮等需求都能通过专业人员上门解决,反而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,可能是最不靠谱的。现实经验也证明,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,现代人能真正给父母养老的极少,能做到不啃老、不用老人帮忙就已经很不错了。相反,房地产暴涨后,因争夺家产引发家庭矛盾的情况却越来越多。
另一方面,现在养孩子几乎成了 “无底洞”。从怀孕时的各种产检费用,到孩子出生后尿不湿、早教班的开支,每一项都价格不菲。等到孩子到了升学年龄,家长还要为学区房、入学名额拼命竞争,这些环节单拎出来,都足以让人喘不过气。所以对当下很多年轻夫妻而言,除非家里有 “王位要继承” 或者经济条件极其优越(俗称 “家里有矿”),否则生孩子的意愿极低。
人口下降从长远来看,必然会导致多个产业走向凋零,其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产科。数据显示,仅 2023 年,我国多地就有数十家医院合并或直接关停了产科部门,涉及综合性三甲医院、乡镇医院、私立医院和中医院等多种类型。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段涛曾表示,即便是专门服务孕产妇的妇幼保健院,部分地区的产科业务量也下降了 50%~60%。业务量大幅流失,导致医院无法发放绩效奖金,进而留不住医生,形成了 “业务下滑 — 收入减少 — 人才流失 — 业务更差” 的恶性循环。
奶粉企业的处境同样艰难。疫情那几年,这些企业的经营已经面临较大压力,到了 2024 年上半年,情况依旧没有好转。从多家奶粉企业公布的 2024 年上半年年报来看,普遍出现了盈利能力下降的问题,亏损面也呈扩大趋势。
紧随产科和奶粉企业之后的,是幼儿园的 “关停潮”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4 年我国出生人口为 954 万,死亡人数为 1093 万,人口总数已连续三年下降,不过出生人口是 7 年来首次出现小幅反弹,但这一反弹根本无法扭转老龄化和人口下降的整体趋势。更严峻的是,2023 年全国幼儿园数量为 27.44 万所,较上一年减少了 1.48 万所,超过 17 万名幼儿园教师面临失业;同时,2023 年我国幼儿园在园人数骤减 500 多万,这一数字背后,是学前教育行业的巨大震荡。
需要注意的是,幼儿园数量和在园人数的减少并非全国所有城市同步发生,仍有部分城市出现增长,主要集中在一线、新一线以及省会城市。由此可见,目前小城市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,但从趋势来看,单身人口增加的影响会逐步蔓延,未来早晚都会波及一线城市,就像房地产行业的调整,也是从五六线、三四线城市率先开始一样。
从更长远的角度看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乃至大学,迟早都会受到人口下降的影响。要知道,这些学校的建设和规划,基本都是基于当年的人口规模制定的。近年来,随着大学扩招,很多高校都有扩建需求,但如果人口持续下降,不仅这些扩建的投入会白费,很多大学甚至可能出现校园空荡的情况,毕竟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。